2022年3月13日星期日
【月經不調】壓力大、抑鬱、錯誤減肥、過量運動可導致閉經停經?齊來認識「功能性下丘腦性閉經」~~
2022年2月25日星期五
【產後調理】產後惡露幾長時間?點分正常同異常?中醫點睇?
惡露(lochia)是分娩後,經陰道排出的新陳代謝物,其中包含血液、壞死的蛻膜組織和黏液等。
正常的惡露有血腥味,但不臭,初時惡露量較多,呈鮮紅色;及後會逐漸轉成淡粉紅/淡啡色;最後變成淡黃或白色的分泌物並漸漸減退。惡露乾淨的時間因人而異,一般持續2-6週左右。
需要留意,餵哺母乳可刺激腦下垂體分泌賀爾蒙,促進子宮收縮,使惡露排出時間縮短。但若僅短暫餵哺母乳的話,停止餵哺母乳後,惡露可能會由淺紅色或白色再轉為鮮紅色,然後逐漸減少再變為乾淨。
以上都是正常的生理狀況,但如果有以下的異常情況,就要及時就診了。
1) 超出上述時間,仍有較多惡露排出;
2) 惡露量明顯增多,總流血量>平時來月經的總量;
3) 惡露帶有惡臭;
4) 出現發燒及下腹痛。
以上情況被西醫歸納為「產後晚期出血」。西醫一般會進行基本婦科檢查、盆腔超聲波檢查、血液及尿液檢查等,必要時進行宮腔分泌物培養或塗片檢查,以判斷異常惡露的原因,以下為一些可能成因,以首3個較為常見。
1)子宮收縮乏力
可因產後未能很好休息,或平素體弱多病,或分娩/剖腹產手術時間過長,或失血過多,使宮縮乏力,惡露不絕。
2)胚胎組織物殘留
除了惡露不淨,通常還有出血量時多時少,內夾血塊,並伴有陣陣腹痛等表現。
3)宮腔感染
惡露有惡臭,腹部有壓痛,並伴有發燒,驗血可見白細胞總數升高。
4)產道損傷
通常血色鮮紅,流量較少。
5)內膜瘜肉/子宮黏膜下肌瘤/子宮肌腺瘤(相關文章:咩係子宮腺肌症?)
本身可導致子宮異常出血,也會增加胚胎組織物殘留的可能性。
6)絨毛膜癌
如果惡露淋漓超過2-3個月,就要當心,可初步通過血HCG異常判斷。
對於子宮收縮乏力所引起的出血,如果出血量屬於中等或少(不多於一次月經總量),單純中醫治療已可達到很好的效果。至於其他原因所造成的出血,如果西醫治療未能完全治癒,也可考慮中醫介入,以達到標本同治的效果。
異常惡露的情況中醫稱之為「產後惡露不盡」,氣虛血虛、氣虛失攝、陰虛火旺是其本,瘀濁阻滯是其標。臨床上會根據患者惡露的量、色、質、臭氣等,並結合全身症狀,辨其寒、熱、虛、實。治療以補氣、補血、滋陰為主,同時兼顧活血化瘀利濁。常用的藥方包括補中益氣湯、舉元煎、生化湯(相關文章:產後幾時飲生化湯?)、失笑散、保陰煎、固經丸等。一般情況下,惡露可在服藥1-2周內完全乾淨。
預防調護方面,要注意以下幾點。
1) 坐月期間禁止性生活和浸浴。
2) 堅持母乳餵哺,有利子宮收縮和惡露排出。(相關文章:唔夠人奶點算好?)
3) 保持陰道清潔清爽,勤換衛生巾。
4) 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,忌辛辣、煎炸及生冷寒涼的食物。(相關文章:坐月應該幾時飲滴雞精?)
5) 如有文章所提及的異常狀況,請立即到醫院就診跟進。
如有任何疑問,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。
2022年2月21日星期一
【月經不調】咩係子宮腺肌症?等於子宮內膜異位症嗎?常規治療與中醫角度全面睇~~
育齡期的女性,每個月子宮的內膜層腺體會經歷增生與脫落,從而形成月經。本身這些腺體只存在於子宮內膜層,可惜,如果某些原因,令腺體生長到子宮腔以外的地方,就形成「子宮內膜異位症」 (Endometriosis),如生長到卵巢上,就會是「朱古力瘤」 (Chocolate Cyst);生長到子宮肌層,就會形成「子宮腺肌症」 (Adenomyosis)。雖然子宮腺肌症存在異位子宮內膜這一特點,但其發病機制和組織學上,對比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不相同的,所以一般獨立開來分別討論。
「子宮腺肌症」是子宮內膜腺體和基質侵入子宮肌層形成瀰漫或局限性的病變,如為局限性的病變,稱為「子宮腺肌瘤」(Adenomyoma)。子宮腺肌症目前的病因未明,多見於30-50歲的經產婦,近年在中國內地呈逐漸年輕化趨勢,這可能與剖宮產、人工流產等宮腔手術增多有關。約有半數患者合併子宮肌瘤,約15%合併子宮內膜異位症。
子宮腺肌症的常見症狀有以下幾點:
(1)月經失調(40%-50%):主要表現為經期延長、月經量增多、血塊紫黯(相關文章:月經有血塊=血瘀?),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月經前後點滴出血,嚴重的患者可以導致貧血。
(2)痛經(25%):特點是繼發性進行性加重的痛經(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的區別可參考這篇文章)。常在月經前一星期開始出現,至經期結束痛經緩解。痛經初期服用止痛藥物可以緩解,但隨著病情進展,痛經需要服用的止痛藥物劑量明顯增加,使患者無法忍受。經期可伴有惡心嘔吐,肛門墜痛等。一些患者在經後期、排卵期存在不同程度的腹痛和性交痛。
(3)原發或繼發性不孕(相關文章:備孕一年仲未有好消息?),或早期流產。
(4)其他大約有35%的患者無明顯症狀。
婦科檢查可觸及不規則增大的子宮(子宮腺肌症),或者球狀增大的子宮(子宮腺肌瘤),伴有子宮壓痛。醫生一般會透過盆腔超聲波確診,如有懷疑可行MRI,或通過手術取得病變組織行病理學檢查。
對於無症狀女性,並不需要特別治療。如有月經失調或經痛問題,西醫一般採用對症舒緩症狀為主。常用藥物包括止痛藥、止血藥、混合性避孕藥、黃體酮(口服/注射/藥性子宮環)或其他荷爾蒙治療等,停藥後容易復發。如保守治療無效,可能考慮切除整個子宮或局部瘤體,但瘤體與子宮內膜邊界不像子宮肌瘤(相關文章:子宮肌瘤需要手術嗎?)一樣清楚,很難切清,容易復發,而且手術後對未來懷孕可能有不良影響。
中醫認為子宮腺肌症與「瘀血內阻」有關,瘀血阻滯衝任、胞宮為主要病機。而血瘀的形成又與氣虛、寒凝、氣滯、痰濕等致病因素有關。所以在治療方面,會以「活血化瘀」為原則,並針對瘀血形成的原因及虛實的不同,予以兼顧。月經期間寒凝血瘀,一般疼痛劇烈,治療以「溫經化瘀,活血止痛」為主;經後期主要根據不同月經階段的特點,治以「補腎調理週期,化瘀消癥」。治療方案會同時根據患者的年齡、症狀及生育要求而選擇。常用方劑包括溫經湯、少腹逐瘀湯、膈下逐瘀湯、桂枝茯苓丸、消瘰丸等。另外,針灸對於止痛有很好的效果,一般建議可在經前3-5天針灸一次。子宮腺肌症治療以3個月為一療程,較頑固的病情可能需要2次或以上的療程以達到最好效果。
預防調護方面,要注意以下幾點。
1) 月經期避免劇烈運動,並禁止性生活。
2) 調節情緒,避免精神緊張,不要生悶氣。
3) 注意御寒保暖,尤其腹部及下半身的保暖。
4) 避免進食辛辣刺激,以及生冷寒涼的食物。
5) 有子官內膜異位家族史者應定期做婦科檢查,以便及早發現和治療。
如有疑問,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。
2022年2月17日星期四
【產後調理】乳房濕疹好痛苦?母乳媽媽很常見?中醫止癢有辦法!
有乳房濕疹的女性可以說是有口難言,部位尷尬,痕癢時想搔抓一下要看場合,穿胸圍也可能造成痕癢加重,很是困擾。本文章希望從中醫角度,分析有關乳房濕疹的發病原因及治療方法。
乳房濕疹好發於乳頭、乳暈及其周圍,邊界不清,皮損呈紅色,搔癢難耐,可見出水、覆蓋鱗屑或薄痂,可伴有皸裂。按皮損表現可分為急性、亞急性和慢性三種。急性濕疹搔癢劇烈,皮損泛紅伴有灼熱感,出水較多;慢性濕疹多因反覆發作不癒演變而成,陣發性搔癢,皮損增厚,變成暗紅色伴有色素沉著,表面粗糙,被鱗屑覆蓋。亞急性濕疹則介乎兩者之間。
乳房濕疹成因未明,以下為可能的誘發因素。
1. 本身為皮膚容易過敏體質;
2. 外在刺激如寒冷、炎熱、乾燥、多汗、搔抓、摩擦等;
3. 嬰兒哺乳時吮吸乳頭;
4. 化妝品、沐浴露、人造纖維胸罩等刺激;
5. 精神壓力、胃腸功能障礙等;
6. 一些食物也可使某患者濕疹加重。
臨床上,乳房濕疹需要和接觸性皮炎、體癬和乳房濕疹樣癌鑑別。對於有經驗的醫生,一般不難診斷。
接觸性皮炎:一般有明確的接觸史,皮損局限於接觸部位,邊界清楚,去除病因後很快痊癒。
體癬:多在炎熱潮濕天氣發病。皮損呈環形,為邊界清楚、中心消退、外周擴張的斑塊。四周可有針頭大小的紅色丘疹、水皰、鱗屑等。
乳房濕疹樣癌:發病年齡較大,50歲前後多見。突然出現乳房濕疹樣改變,有潰瘍形成,甚至乳頭的潰爛或消失。如有懷疑可行切片組織學檢查。
在中醫角度,急性乳房濕疹以清熱利濕止癢為主,常用方包括龍膽瀉肝湯、萆薢滲濕湯、四妙散等;亞急性濕疹以健脾利濕止癢為主,常用方有除濕胃苓湯等;慢性濕疹以養血祛風止癢為主,常用方包括當歸飲子、消風散等。無論急性或慢性濕疹,可配合外用中藥洗劑或軟膏,常用的包括三黃洗劑、黃柏溶液、冰黃樂膚軟膏、黃連膏、紫雲膏等。
中醫治療的好處是成分天然,不存在停藥後容易復發的問題,並適合有哺乳需要的媽媽們。如果母乳媽媽同時有奶量不足、乳腺閉塞等問題,可一併運用中藥處理。(相關文章:唔夠人奶點算好?奶量不足的上奶、催乳食療及穴位按摩推介~~)
預防調護方面,要注意以下幾點。
1. 避免搔抓,忌用熱水燙洗,可使用有防過敏的沐浴露洗澡。
2. 禁酒,忌辛辣、煎炸、燥熱的食物,避免進食牛羊鵝、海鮮、酒、芋頭、榴槤、芒果等發物。
3. 急性濕瘡或慢性濕瘡急性發作期間,應暫緩任何疫苗注射,包括新冠肺炎疫苗。
4. 對於有皮膚敏感的患者,在內衣挑選上,宜選擇純棉、透氣的材質。
如有任何疑問,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。
2022年2月11日星期五
【計劃懷孕】反覆連續流產,小產2次以上了。。。我仲有機會懷孕做媽咪嗎?中醫咩情況適合介入?
反覆流產所帶來的痛苦,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,在此衷心向在求子之路努力的女性,致以最深切的慰問……
慣性流產(recurrent miscarriage),又名復發性流產,不同地方採取不同定義,普遍指連續2/3次或以上的流產。隨著醫療進步,目前許多疾病皆可透過孕前健康檢查發現,包括免疫功能、甲狀腺功能、性激素水平、子宮結構、子宮內膜厚度、配偶/流產胚胎染色體檢查等,及早發現問題並接受治療,可降低日後發生出現不良妊娠結局的機率。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。
1.胚胎染色體/夫妻染色體異常
胚胎染色體異常比率約佔50%,異常的原因不明,大多是機率問題,在精卵製造過程,或受精後的基因製造過程出錯,一般認為年齡會增加發生機率。胚胎染色體異常的原因無法控制,但鼓勵女性調整好身心後可以嘗試再次自然懷孕。夫妻雙方的染色體異常比較罕見,可以考慮進行試管嬰兒,在植入胚胎前行染色體篩查。
2.血栓形成體質/免疫異常
約佔20%,因為女性本身的體質因素,或母體產生一些自體免疫抗體(e.g.抗磷脂抗體)對抗受精卵,導致懷孕時容易出現血栓狀況,影響胚胎發育的條件,進而引發流產。
3.子宮結構因素
約佔15%,以先天性的子宮構造異常為主,例如單角子宮(只有正常子宮的一半大小,並且只有一條輸卵管)、雙角子宮(類似心形,子宮頂端有一個較深的凹陷)、子宮縱隔(子宮腔被隔出兩個空間)等。後天的子宮器質性病變,也可能造成子宮環境不佳,影響胚胎胎著床和發育,例如子宮內膜異位、子宮腺肌症、子宮肌瘤、宮腔粘連等。
4.內分泌因素
約佔15%,其中包括黃體功能不足、雌激素水平偏低、多囊卵巢綜合症和甲狀腺功能紊亂等,都會造成荷爾蒙水平異常,導致自然流產。
5.子宮內膜過薄
子宮內膜是胚胎著床的地方,正常厚度為0.8-1cm,若子宮內膜太薄會影響胚胎著床,即使著床了也可能因不夠穩定而流產。原因可分為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,全身因素可參考第4點;局部因素包括內膜損傷、粘連、缺失等。
6.感染因素
細菌或病毒感染造成反覆流產的情況在香港相對罕見,通常只會造成單次流產。
7.子宮頸閉鎖不全
約佔1%。這類流產通常發生在孕中後期,由於宮頸內口鬆弛,胎兒大到一定程度會脫出宮頸造成流產。
針對不同發病原因,西醫可能會建議手術、試管嬰兒、黃體酮補充、甲狀腺素補充、抗凝血劑(如肝素、阿斯匹靈)等治療。至於二甲雙瓜(針對PCOS)、HCG、免疫體調制劑、微量營養素等方法有效性暫時未有定論,效果存疑。
雖然查明原因很重要,可惜事實上,目前臨床上只有約50%的慣性流產患者可以得悉原因,仍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患者沒有明確診斷,很多理論和假設仍在研究階段。
慣性流產在中醫角度,稱為「滑胎」,主要原因在於「腎虛子宮失固」。除母體因素外,尚需排除男方腎氣不盛、精虧、血弱等先天因素。治療大法以「補腎固沖,止血安胎」為主,重在治本。常用方劑包括壽胎丸、泰山磐石散、保陰煎、膠艾湯等。如果有西醫的明確診斷,中醫藥效果可以得到進一步提升,因為能更有針對性地運用中藥,以下為其中一些例子。
對於血栓形成體質/免疫異常,在中醫的體質表現多有血熱、血瘀證,除了西醫治療之外,可以配合中藥調理來平衡自體免疫,並改善體內的血流情形,一般療程從備孕開始至懷孕3個月或以上,有些情況會建議服藥直到順利分娩。
對於內分泌失調的問題,以及內分泌因素引起的內膜過薄問題,尤其是黃體功能不足情況,中醫的治療效果良好,一般以3個月為一療程。另外,多囊卵巢綜合症患者,有多重性內分泌異常的問題,除了不容易受孕外,懷孕後流產和慣性流產的機率都比較高,應趁早治療和調理體質。
對於原因不明的流產,中醫會按患者體質調理,常見證型有肝腎不足、氣血虛弱、子宮虛寒等。建議在流產後至少休息3個月,改善體質後才再備孕。而再次懷孕後,可以中醫安胎超過先前流產的最高周數。剛流產後的調理,可以參考這篇文章:小產應該點調理?
預防調護方面,應注意以下幾點。
1.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,不吸煙、不飲酒,維持體重正常(BMI=18.5-24),養成運動習慣。
2. 減少進食生冷寒涼之品,懷孕後更應絕對禁忌。懷孕後的飲食禁忌,可參考這篇文章:懷孕有咩飲食禁忌?中醫話你知有關孕婦戒口既真相!
3. 一旦停經,應及早通過有關檢查確診妊娠;一旦確診妊娠,應立即治療並多加休息。
對於任何有生育計劃的夫妻而言,面臨流產可說是很大的打擊,難免心情低落,我們應該容許自己有傷心的時間,療傷期間可以選擇和另一伴好好談論內心的感受,接受彼此脆弱的那一面,並且互相扶持陪伴,偶爾出門散散心,轉換環境換個心情,讓情緒慢慢好轉,等待下一次緣份的到來。
如有任何疑問,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。
2022年2月1日星期二
【孕期調理】孕吐、便秘、皮膚痕癢、水腫、抽筋……好辛苦?中醫教你如何舒緩孕期不適~
懷孕本身是喜悅的事,可是,懷孕期間的荷爾蒙變化,以及子宮增大等因素所造成的孕期不適,對不少準媽媽來說,很是困擾。本文章希望從中醫角度出發,介紹一些食療、穴位按摩、運動等方法,來幫助準媽媽們舒緩孕期帶來的身體不適。
一、懷孕初期(<14週)
懷孕期母體內的雌激素、黃體酮及催乳素均會急升,使母體變為一個適合胚胎生長的環境。同時引起媽媽一些不適。懷孕期間身體的種種變化,多屬正常的生理現象。
1) 噁心嘔吐、心口灼熱
- 於懷孕初期極之常見,通常只須改變飲食習慣,便可令情況改善。
- 不要亂服胃藥,服用任何藥物前應先請教醫生。
處理方法可參考這篇文章:懷孕嘔吐的食療、穴位按摩
2) 便秘
- 10-40%的孕婦會出現便秘現象。
處理方法
- 每日飲8至12杯流質(例如水、湯或奶),暖或熱的更佳。
- 增加進食纖維豐富的食物,如全麥麪包、蔬菜、水果及豆類。
- 維持適量運動,例如散步和游泳。
- 不要亂服瀉藥。
食療推介:黑芝麻蜂蜜牛奶
材料:蜂蜜30ml、牛奶50ml、熟黑芝麻粉20g(芝麻粉可自製或買現成產品)
做法:將蜂蜜和黑芝麻加入牛奶攪拌即可。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。
功效:養血潤燥,孕期、產後血虛的便秘都有效。
3) 尿頻
- 懷孕期母體內的腎臟血流量是正常的1.5倍,加上孕期黃體酮令輸尿管的平滑肌鬆弛,所以孕婦常會有尿頻的情況。
- 此外,孕婦的尿道很容易受到感染,若缺乏適當的治療,可引致腎炎及早產。
- 切記不要為避免尿頻而限制飲水或進食流質食物,因為若身體缺乏水分,會增加尿道炎的機會。
- 若有尿道炎的症狀如尿頻、小便赤痛或小便有血,便要及早見醫生。(相關
二、懷孕中期(14-28週)
懷孕的時候,準媽媽體內的黃體酮增加,令血管擴張,水分容易積聚在下半身。同時胎兒壓迫到腹腔靜脈,影響下肢的血液回流,造成靜脈曲張、下肢水腫,以及小腿抽筋。
1) 小腿抽筋
通常由於肌肉緊張引起。常發生於孕婦休息期間,所以往往會影響睡眠。
處理方法
- 風扇、冷氣方向不要正面吹向自己,下肢要保持温暖。
- 多補充鈣質和維他命,例如:牛奶、雞蛋、小魚乾、豆製品、紫菜、堅果、芝麻、綠色蔬菜等。
- 準媽媽可以定期或睡覺前伸展小腿肌肉,以減少抽筋現象。
運動1
1. 站在距離牆壁一隻手臂的位置,約60cm,將手掌平放在牆上。
2. 左腳向前踏並微曲,右腳伸直放在地板上。保持10秒,然後放鬆。
3. 換腳再做,整套動作重複3次。
運動2
1. 坐着做。
2. 首先伸直右腳,用長毛巾將腳掌拉向自己,保持10秒,然後放鬆。
3. 換腳再做,整套動作重複3次。
處理方法
- 如果出現小腿抽筋,坐着便可以伸直小腿,腳掌上蹺。
- 如果站着,便站立伸直小腿。
- 如果小腿肌肉仍然持續不適,可以按摩或熱敷放鬆小腿肌肉。
食療推介:桑寄生補血茶
材料:桑寄生20g、炒白芍15g、紅棗3粒、片糖
做法:所有材料洗淨,加入300ml清水,煎煮20分鐘,調味即成。可按口味需要加入雞蛋,適合每天飲用。
功效:補肝腎、強筋骨,養血濡筋,預防抽筋。
2) 痔瘡
-懷孕後期子宮隨着胎兒成長而漸大,令腹腔內的壓力增加,引致痔瘡出現。另外,自然分娩時,腹腔內出現的壓力亦會令痔瘡增大。痔瘡通常在分娩後幾個月內慢慢減退。
處理方法
- 攝取足夠水分及進食高纖維的食物,以防便秘,可參考上述便秘處理。
- 避免煎炸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- 每日早晚可做兩次縮肛運動,每次30~40遍。
食療推介:槐花蜜
材料:槐花3g、蜂蜜適量(使用槐花蜜效果更佳,文中所有藥材可在中藥房購買)
做法:槐花略洗後,注入沸水250 ml,焗泡15分鐘,加入蜂蜜調味即成。可每天飲用。
功效:涼血止血,潤腸通便。
- 如果情況持續超過1星期或出血量大,請就診處理。
3) 皮膚痕癢出疹
婦女在懷孕期因受荷爾蒙改變的影響,皮膚會比較敏感,孕婦可能感到皮膚痕癢,身體突然出現一些細小凸起的紅疹,甚至乎較大面積的風疹塊,最常受影響的位置是肚皮、大腿和臀部。這種皮膚變化對孕婦和嬰兒的身體健康都沒有負面影響,絕大部分亦會於孕婦生產後的數周內逐漸消失。
處理方法可參考這篇文章:懷孕後皮膚痕癢點算好?
4) 暗瘡
- 因為懷孕期荷爾蒙變化,孕婦面上可能出現較嚴重的暗瘡。
處理小貼士
- 保持皮膚清潔。
- 避免煎炸、辛辣刺激的食物,以及高熱量及糖份食物。
食療推介:桑菊枇杷茶
材料:桑葉5g、菊花5g、乾枇杷葉5 g、蜂蜜適量
做法:材料略洗後,注入沸水500 ml,焗泡15分鐘,加入蜂蜜調味即成。可每天飲用。
功效:疏風清熱,消瘡解毒。
- 若暗瘡嚴重時,可就診處理,切忌自行購藥,因為某些專治暗瘡的特效藥會引致畸胎。
5) 外陰癢痛
一般而言,懷孕期間陰道分泌會比平常增加,通常比較淺色和通透,亦無異味。懷孕中的婦女,由於雌性激素增加,受念珠菌感染的機會會提高。如果有以下症狀,可能與患上陰道炎有關,請向醫生求診。
-分泌物深色或帶血
-分泌物帶異味
-外陰痕癢或灼痛
處理方法可參考這篇文章:陰道炎點算好?
三、懷孕後期(>28週)
胎兒日漸長大,為母體帶來壓迫感;媽媽的肺部被胎兒壓着,感到透不過氣來。到了晚上,媽媽會出現小腿抽筋,難以入睡。另外,媽媽會感到尿意頻煩,胎兒重量日增,同時亦對媽媽的背椎及盆骨添上負荷,加劇背部痛楚。
1) 水腫
懷孕期急增的雌激素令身體的水分大大增加。由於地心吸力的原故,水分多數會積聚於腳踝,所以有8成的孕婦會出現腳腫的情況。
處理方法
- 穿着舒適的便裝鞋,尺碼或比未懷孕時稍大。
- 坐下時,可用矮櫈托高雙腳;睡覺時亦可用枕頭把雙腳墊高。
食療推介:赤小豆鯉魚湯
材料:赤小豆100g、鯉魚1條、陳皮1小塊、生薑3片、清水2000ml
做法:所有材料洗淨,鯉魚宰好瀝乾水分,赤小豆浸泡,陳皮泡軟去內瓤。鯉魚和薑片略煎香。煮沸清水,放入所有材料,大火煮20分鐘,轉小火煲1.5小時,下鹽調味即可。
功效:利水祛濕,消脹除腫
2) 流牙血
懷孕期間,孕婦的荷爾蒙分泌會有所改變,如果孕婦沒徹底清潔口腔,孕婦的牙齦就容易對牙菌膜中的細菌所分泌的毒素產生過敏反應,變得紅腫和容易出血,這現象稱為「妊娠期牙齦炎」。
處理方法
- 使用軟毛牙刷,且刷牙時動作輕柔一些。
- 使用牙線徹底清除牙菌膜。
3) 胎毒
「清胎毒」一詞雖然很深入民心,但其實不是每位準媽媽都需要清胎毒,詳情可參考這篇文章:準媽咪有冇需要清胎毒?中醫點睇胎毒?
十月懷胎到分娩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希望本文章能夠幫助到各位準媽媽舒緩各種孕期不適。如果不適情況比較嚴重,可考慮就診中醫,開立能舒緩症狀,同時安胎的中藥,令媽媽寶寶能一起輕鬆渡過孕期。
在此祝福各位準媽媽孕期愉快,預祝卸貨成功!
如有任何疑問,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。
2022年1月22日星期六
【月經不調】子宮肌瘤有好多種,不過唔係個個都需要手術,一齊睇下中醫點講~~
子宮肌瘤可以說是非常普遍的婦科疾病,在香港平均每3位女性,就有1位患病。在黑人種族,更有高達60%患病率。子宮肌瘤好發於30-50歲育齡期女性,與種族、肥胖、遺傳、從未生育等因素相關。確實成因未明,但普遍認為與雌激素水平有關連。
大部分子宮肌瘤患者都沒有任何症狀,不少是在常規超聲波檢查下無意間發現肌瘤的,既然如此普遍,到底還需不需要治療呢?中醫何時適合介入?何時需要手術?以下將一一解答大家的疑問~~
一)子宮肌瘤的分類
首先把子宮想像為胎兒的房間,由內至外分為3層,分別為子宮黏膜層、子宮肌層、子宮漿膜層。子宮肌層是房間的牆壁,由子宮平滑肌構成,是最厚的一層;黏膜層像是牆壁上的裝潢、油漆,屬於室內的部分,平常內膜組織就是從這一層增生脫落形成月經;而漿膜層就好像牆壁外面的磁磚,使子宮與周圍組織稍微分隔開。子宮肌瘤可按其生長的位置分為不同種類,下面我們會由內至外說明。
1. 子宮黏膜下肌瘤
在子宮的內壁生長,佔據宮腔內一定空間,因為整體宮腔面積增加,容易引發月經量多異常情況,並有較大可能影響妊娠,約佔所有子宮肌瘤的10%。
2.子宮肌層肌瘤
生長在子宮肌肉層,除非體積很大,否則很少引起不適。最為常見,約佔70%。
3.子宮漿膜下肌瘤
在子宮的外壁向外生長,很少引起不適,但體積可增至十分大,約佔20%。
4.混合性肌瘤
可以同時生長在2層,甚至橫跨3層。
如果按肌瘤數目分類的話,可分為單發性肌瘤、多發性肌瘤,嚴重患者可以有多於100枚肌瘤同時存在。按肌瘤所在部位則可分為宮體肌瘤(約佔90%)和子宮頸肌瘤(約佔10%)。
二)子宮肌瘤的常見症狀
1. 無症狀
大多數患者無任何症狀,只是在例行婦科檢查或者產檢時發現。
2.月經量多。
患者<2小時需要更換衛生巾,或月經期延長,>7天才乾淨淨,嚴重的話可以引起貧血,出現頭暈、面色蒼白、氣短、心悸等表現。(月經次次黎都多,量多到特長夜用都搞唔掂。。。我會唔會留血不止架?)
3.壓力性症狀
子宮肌瘤會令子宮擴大,可導致下腹不適或背痛;或者壓著膀胱,令排尿次數比平常頻密;也可能會壓著直腸,導致便秘;還可能導致一些女性在性交時感到不適。
4.疼痛
子宮肌瘤可引起下腹脹滿下墜感,如經量較多,可令經痛的程度增加,但嚴重的痛楚不常見。(留意子宮腺肌瘤及子宮肌瘤是完全不同的疾病)可是,如果子宮肌瘤形成蒂,當蒂扭轉時:或者子宮肌瘤因血液供應不足而損壞時,便可能出現劇烈的痛楚,這些情況需要緊急手術處理。(經痛點解決?原發性痛經、繼發性痛經大不同!)
5.生育問題
子宮肌瘤可影響子宮的形狀和宫腔內部情況,可令女性難以受孕,尤其是子宮黏膜下肌瘤。如果懷孕,會有較高機率引起流產或者早產。但由子宮肌瘤引起的原因只佔所有不育問題的3%。(備孕一年仲未有好消息......中醫可調理助孕)
6. 癌變
絕大部分子宮肌瘤屬於良性增生,由子宮肌瘤引致的癌症十分罕見,癌變率只有0.2-0.5%。
在西醫角度,如子宮肌瘤患者沒有任何症狀,或只有輕微的病徵,就無需接受任何治療。患者可以相隔半年至1年進行盆腔超聲波檢查一次,以確保子宮肌瘤沒有快速生長。子宮肌瘤的治療需要根據患者年齡、生育要求、症狀及肌瘤的部位、大小、數目全面考慮。例如有月經量多或經痛問題,可考慮使用止痛藥、止血藥、避孕藥或避孕環等對症治療。需要留意子宮肌瘤的大小並不是手術的指標,但>7cm的肌瘤有較大可能造成壓力性症狀。如果保守治療效果不理想,又或無其他原因而持續的不孕的話,可能考慮手術處理。
在中醫角度,子宮肌瘤屬於「癥瘕」範疇,主要病機是「瘀血內蓄胞宮」,證型方面可分為「氣滯血瘀」、「痰濕瘀阻」、「氣虛血瘀」、「腎虛血瘀」等,以「活血化瘀,破積消癥」為治療大法,常用的方藥包括「桂枝茯苓丸」、「膈下逐瘀湯」、「開郁二陳湯」、「消瘰丸」等,可按病情配合針灸治療。一般建議3個月為1療程,1-2個療程後照盆腔超聲波複查肌瘤情況,跟進治療效果。
以下幾種情況,特別適合中醫治療介入。
1. 子宮肌瘤生長快速,1年內直徑增長>2cm。
2. 手術後子宮肌瘤仍然反覆發作。
3. 即將進入更年期,但瘤體較大,希望先保守治療觀察,等待更年期後雌激素逐漸衰減,肌瘤縮小。
4. 子宮肌瘤手術前及手術後的調理,以促進康復。
日常調護方面,要注意以下幾點。
1. 盡量避免雌激素豐富的食物,例如燕窩、蜂皇漿、雪蛤膏、月見草、荷爾蒙補充劑等。
2. 避免進食生冷冰涼肥膩食物,避免直接飲用冰箱裏的水。
3. 經期及坐月時注意保暖,尤其腹部以及下肢保暖,以防寒凝血瘀。
4. 肌瘤的發生與情緒不暢關係密切,要保持心情愉快,並適量運動,以暢達氣機,宣通血脈。
如有任何疑問,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。
想了解更多中醫婦科資訊,請按「查看網頁版本」。
【計劃懷孕】首次試管嬰兒IVF療程失敗,第2次配合中醫及針灸治療後共取得13個Day5囊胚(中醫案例分享)
H小姐,35歲 初診日期:2022年6月 H小姐2021年時新婚不久後就自然懷孕,本是開心事,可惜,及後發現 自己和丈夫同為輕型地中海貧血患者,兩人都是alpha型輕地貧 。於是需要在孕中期抽羊水診斷,很不幸胎兒攜帶alpha重型地貧基因,無奈之下,H小姐選擇於9/2021孕19...

-
有一部分女性,每逢月經來前,或者月經期間,就會出現皮膚痕癢,泛發「風癩」情況。由於一般經後會自行消退,不少女性會選擇默默忍受,通常因為其他疾病就醫,細問病史症狀之下才被發現。其實, 本病的預後良好,應該把握時間,趁早治療。 「風癩」正名「蕁麻疹」,又名「隱疹」、「風疹」,月經...
-
孕媽媽由於生理上的急劇轉變,有機會在懷孕期間出現皮膚痕癢,或者身體突然出現一些紅疹。痕癢劇烈的話嚴重影響心情及睡眠質素,但用藥又怕會對胎兒造成影響,到底如何是好?是什麼原因導致皮膚痕癢?可以如何緩解?以下我們一一探討! 原因 1: 妊娠濕疹 ...
-
P 小姐三十出頭,第一次懷孕時曾因胚胎停止發育流產,傷心不已,中藥備孕大半年後,發現再次懷孕,既開心又緊張。週末突然收到 P 小姐來電,指下體出現少量咖啡色分泌,擔心不已,當時她剛懷孕 4 週,深怕當媽媽願望再一次落空。 安撫好 P 小姐的情緒後,問及她有沒有伴隨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