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宮肌瘤可以說是非常普遍的婦科疾病,在香港平均每3位女性,就有1位患病。在黑人種族,更有高達60%患病率。子宮肌瘤好發於30-50歲育齡期女性,與種族、肥胖、遺傳、從未生育等因素相關。確實成因未明,但普遍認為與雌激素水平有關連。
大部分子宮肌瘤患者都沒有任何症狀,不少是在常規超聲波檢查下無意間發現肌瘤的,既然如此普遍,到底還需不需要治療呢?中醫何時適合介入?何時需要手術?以下將一一解答大家的疑問~~
一)子宮肌瘤的分類
首先把子宮想像為胎兒的房間,由內至外分為3層,分別為子宮黏膜層、子宮肌層、子宮漿膜層。子宮肌層是房間的牆壁,由子宮平滑肌構成,是最厚的一層;黏膜層像是牆壁上的裝潢、油漆,屬於室內的部分,平常內膜組織就是從這一層增生脫落形成月經;而漿膜層就好像牆壁外面的磁磚,使子宮與周圍組織稍微分隔開。子宮肌瘤可按其生長的位置分為不同種類,下面我們會由內至外說明。
1. 子宮黏膜下肌瘤
在子宮的內壁生長,佔據宮腔內一定空間,因為整體宮腔面積增加,容易引發月經量多異常情況,並有較大可能影響妊娠,約佔所有子宮肌瘤的10%。
2.子宮肌層肌瘤
生長在子宮肌肉層,除非體積很大,否則很少引起不適。最為常見,約佔70%。
3.子宮漿膜下肌瘤
在子宮的外壁向外生長,很少引起不適,但體積可增至十分大,約佔20%。
4.混合性肌瘤
可以同時生長在2層,甚至橫跨3層。
如果按肌瘤數目分類的話,可分為單發性肌瘤、多發性肌瘤,嚴重患者可以有多於100枚肌瘤同時存在。按肌瘤所在部位則可分為宮體肌瘤(約佔90%)和子宮頸肌瘤(約佔10%)。
二)子宮肌瘤的常見症狀
1. 無症狀
大多數患者無任何症狀,只是在例行婦科檢查或者產檢時發現。
2.月經量多。
患者<2小時需要更換衛生巾,或月經期延長,>7天才乾淨淨,嚴重的話可以引起貧血,出現頭暈、面色蒼白、氣短、心悸等表現。(月經次次黎都多,量多到特長夜用都搞唔掂。。。我會唔會留血不止架?)
3.壓力性症狀
子宮肌瘤會令子宮擴大,可導致下腹不適或背痛;或者壓著膀胱,令排尿次數比平常頻密;也可能會壓著直腸,導致便秘;還可能導致一些女性在性交時感到不適。
4.疼痛
子宮肌瘤可引起下腹脹滿下墜感,如經量較多,可令經痛的程度增加,但嚴重的痛楚不常見。(留意子宮腺肌瘤及子宮肌瘤是完全不同的疾病)可是,如果子宮肌瘤形成蒂,當蒂扭轉時:或者子宮肌瘤因血液供應不足而損壞時,便可能出現劇烈的痛楚,這些情況需要緊急手術處理。(經痛點解決?原發性痛經、繼發性痛經大不同!)
5.生育問題
子宮肌瘤可影響子宮的形狀和宫腔內部情況,可令女性難以受孕,尤其是子宮黏膜下肌瘤。如果懷孕,會有較高機率引起流產或者早產。但由子宮肌瘤引起的原因只佔所有不育問題的3%。(備孕一年仲未有好消息......中醫可調理助孕)
6. 癌變
絕大部分子宮肌瘤屬於良性增生,由子宮肌瘤引致的癌症十分罕見,癌變率只有0.2-0.5%。
在西醫角度,如子宮肌瘤患者沒有任何症狀,或只有輕微的病徵,就無需接受任何治療。患者可以相隔半年至1年進行盆腔超聲波檢查一次,以確保子宮肌瘤沒有快速生長。子宮肌瘤的治療需要根據患者年齡、生育要求、症狀及肌瘤的部位、大小、數目全面考慮。例如有月經量多或經痛問題,可考慮使用止痛藥、止血藥、避孕藥或避孕環等對症治療。需要留意子宮肌瘤的大小並不是手術的指標,但>7cm的肌瘤有較大可能造成壓力性症狀。如果保守治療效果不理想,又或無其他原因而持續的不孕的話,可能考慮手術處理。
在中醫角度,子宮肌瘤屬於「癥瘕」範疇,主要病機是「瘀血內蓄胞宮」,證型方面可分為「氣滯血瘀」、「痰濕瘀阻」、「氣虛血瘀」、「腎虛血瘀」等,以「活血化瘀,破積消癥」為治療大法,常用的方藥包括「桂枝茯苓丸」、「膈下逐瘀湯」、「開郁二陳湯」、「消瘰丸」等,可按病情配合針灸治療。一般建議3個月為1療程,1-2個療程後照盆腔超聲波複查肌瘤情況,跟進治療效果。
以下幾種情況,特別適合中醫治療介入。
1. 子宮肌瘤生長快速,1年內直徑增長>2cm。
2. 手術後子宮肌瘤仍然反覆發作。
3. 即將進入更年期,但瘤體較大,希望先保守治療觀察,等待更年期後雌激素逐漸衰減,肌瘤縮小。
4. 子宮肌瘤手術前及手術後的調理,以促進康復。
日常調護方面,要注意以下幾點。
1. 盡量避免雌激素豐富的食物,例如燕窩、蜂皇漿、雪蛤膏、月見草、荷爾蒙補充劑等。
2. 避免進食生冷冰涼肥膩食物,避免直接飲用冰箱裏的水。
3. 經期及坐月時注意保暖,尤其腹部以及下肢保暖,以防寒凝血瘀。
4. 肌瘤的發生與情緒不暢關係密切,要保持心情愉快,並適量運動,以暢達氣機,宣通血脈。
如有任何疑問,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。
想了解更多中醫婦科資訊,請按「查看網頁版本」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