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宮寒”──顧名思義,是“子宮寒冷”的簡稱。在中醫學的文獻、相關的中醫婦科專著中,均無此詞條。但是“宮寒”一詞卻深入民心,被廣泛運用在中醫婦科,尤其是不孕範疇。因此,在此有必要解釋一下。
“宮”可指西醫學的“子宮”,也可指中醫學的“胞宮”,後者更多的含義是泛指女性內生殖器官(子宮、輸卵管、卵巢)及其功能。因此,這裡的“宮”理解為“胞宮”會有助於更好地理解“宮寒”的含義和所指的疾病。
“寒”在中醫中首先是一個常見的致病原因──如貪涼涉水、受大自然寒邪侵襲、貪食寒涼食物等,都可招致外來之“寒”侵入人體,停滯在人體的經脈、臟腑中,當然也包括胞宮,這種寒多為“實寒”。另一方面,人體脾腎陽虛,無法正常運化水濕,而使寒涼之氣停滯在人體經脈臟腑中,這種寒多為“虛寒”。“宮寒”,即由於外來之寒邪或者是人體脾腎陽虛所生之內寒停滯在女性胞宮,使胞宮的功能受損而發生的一系列疾病的統稱。
因不同發病原因和階段,“宮寒”可在女性的經、孕、產、乳、雜病等各方面有多種不同的臨床表現。如月經期疾病有:月經量少錯後、閉經、經期浮腫、經期腹瀉、痛經;孕期疾病可有:先兆流產、習慣性流產等;產後疾病可有:惡露淋漓不盡、產後腹痛等;婦科雜病包括:慢性盆腔炎、子宮肌瘤、子宮內膜異位症、陰道炎、不孕等等。
但是,有以上症狀和疾病,並不一定都由“宮寒”所致。中醫講求辯證論治,並不會盲目以“暖宮”作為治療手段。中醫判斷寒氣的其他全身表現,包括小腹冷痛、得熱痛減、怕冷、四肢冰冷、腰酸、性欲淡漠、大便稀溏,舌質黯淡、苔白、脈沉濡等。
中醫在診斷辨證後,如果確定疾病由“宮寒”引起,會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。“實寒”的病理機制是寒邪凝滯於胞宮,使氣血流通不暢,因此治療以“溫經散寒”為主,常用方劑有“少腹逐瘀湯”、“天台烏藥散”;“虛寒”的病理機制是脾腎陽虛,虛寒內生,氣血流通不暢,治療以“溫補脾腎”為主,常用方劑有“艾附暖宮丸”、“溫經湯”等。艾灸具溫經散寒、活血行氣等功效,對“宮寒”體質有一定治療作用,但必須在中醫指導下運用。
要預防“宮寒”,應避免吃過多寒涼及冰凍食物,如雪糕、冷飲、魚生、涼瓜、西瓜等;注意保暖,避免穿著過少,衣服必須覆蓋肚臍及盡量覆蓋膝頭;經期女性不要冒雨涉水、坐臥濕盛的地方;中醫有“動則生陽”之說,適量的運動可以改善體質。
現時坊間流行不同的“暖宮”療程,並非由中醫師操作,如果體質不對,有機會令病程加重,建議在使用前先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。
想了解更多中醫婦科資訊,請按「查看網頁版本」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