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4月30日星期五

【產後調理】坐月懶人包~~中醫篇

坐月

作為新手媽媽,一定會對坐月充滿疑問,這篇文章,集合了坐月期間媽媽們常見的中醫相關問題,希望能幫助大家輕鬆渡過坐月階段!

 

梳洗篇

相信不少媽媽都知道,產後容易入風,薑水梳洗能起到驅風散寒作用。雖然「薑皮」及「生薑」都有辛散袪風作用,但生薑屬辛溫而薑皮屬辛涼,屬性有所不同。不少家庭會煮薑醋,剩下的薑皮拿來梳洗最好不過,既環保又省錢。

 

如果在炎熱的天氣分娩,加上媽媽體質偏熱,以薑皮為佳。

如果在寒冷的天氣分娩,加上媽媽體質偏虛寒,以生薑為佳,如果覺得麻煩,可以薑粉代替也有相似效果。另外還可以加上「茶辣」(吳茱萸)、「桂枝」,加強「溫經散寒」的效果。

 

有些媽媽產後受濕疹困擾,生薑、茶辣辛辣之性會刺激皮膚,並不適宜濕疹媽媽梳洗之用,可以「艾葉」煎水外洗,除了能袪風溫經散寒,還有袪濕止癢的效果,一舉兩得。

炒米茶篇

產後媽媽身體大多偏虛寒,炒米茶有溫脾暖胃作用,適合產後代替清水飲用。

 

基本炒米茶的製備過程:

1.    準備白米/紅米/黑糯米/糙米(不用洗)。

2.    加入白鑊中炒製,細火慢炒至金黃色及帶有香味,然後盛起放涼。

3.    2湯匙炒米、半塊陳皮,加入茶包袋中製成茶包備用

4.    產後飲用時,將茶包用放水中煲滾或用沸水焗15分鐘,即成。

5.  為加強效果,可加入以下藥材1-3款,各5-10克不等,剪成小塊較容易出味。

 

健脾補氣-黨參、北芪、淮山、蓮子

養血安神-龍眼肉、枸杞子、紅棗、南棗、炒黑豆

養陰潤燥-麥冬、沙參、玉竹、百合、無花果(加些養陰潤燥之品較不容易上火)

 

不少媽媽因本身體質偏熱,長期飲用可能出現上火情況,例如咽痛、痱滋、痤瘡等燥熱。這個時候可先行停止飲用,飲暖開水亦無不妥。

 

滴雞精篇

滴雞精並非必要,但可作為營養補充,在中醫角度,雞肉味甘,性微溫,能溫中補脾、益氣養血、補腎益精。順產媽媽可在產後3天,而剖腹媽媽可在產後1星期,無發燒或其他特殊情況下開始飲用。如患有感冒或腸胃炎的人士,應等待相關症狀消失後再續服用。

(更多滴雞精服用資訊,可按這裡!)

 

坐月藥材湯篇

食療和藥膳是「坐月」其中一個重要環節,一般可按部就班分四部進行。

1惡露期1-2 weeks (相關文章產後惡露停不了?點分正常同異常?中醫點睇?)

l   剛生完後體質較虛弱,腸胃亦均須休息,以清淡自然平補調理為主

l   排惡露,祛瘀生新-生化湯 (生化湯服用方法與禁忌,可按這裡!)

l   幫助上奶 (上奶方法,可按這裡!)

l   常用藥材舉例:黨參、北芪、當歸、木耳、川芎、桃仁、通草、王不留行、路路通、絲瓜絡

 

2緩補期2-3 weeks

l   溫和調補,以性質平和食物為主

l   等待氣血恢復,脾胃消化功能回復正常,飲食避免過於滋膩

l   常用藥材舉例:北芪、黨參、茯苓、白朮、淮山、杞子、龍眼肉

 

3大補期3-4 weeks

l   視乎氣血陰陽的不足進行調補

l   強筋壯骨、祛風勝濕,減少關節痠痛的發生 (產後關節痛舒緩方法,可按這裡!)

l   常用藥材舉例:高麗參、黨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當歸、補骨脂、熟地、山萸肉、女貞子、桑寄生、杜仲、牛膝

 

4滋補/固本期>4w

l   補腎固本培元

l   對於體質比較壯實,年紀比較輕的產婦,經過上述的調理,坐月基本已經完成,適合體質比較虛弱,產齡比較高,或分娩時出血較多的女性

l   常用藥材舉例:鹿茸、高麗參、紅參、冬蟲夏草

(坐月四部曲詳情,可按這裡!)

 

薑醋篇

豬腳薑醋有很好的「祛風散寒,活血祛瘀,滋陰」效果,適合新產媽媽。但為避免剌激傷口引致發炎,不宜過早食用。所謂「十二朝後食薑醋」只是一個略數,建議媽媽可在惡露基本清除後開始食用,順產媽媽大概是7-14日,剖腹產的媽媽則建議產後20-30日才食用。

 

有些媽媽因擔心現成薑醋裏的藥材會影響母乳喂哺,例如川芎、當歸等,其實能成為薑醋材料的藥材大都適合母乳媽媽食用,不會影響BB健康,適當飲用反而可以促進乳汁分泌。

 

但要注意的是,薑醋本身屬性燥熱,如果服用後,媽媽或BB有上火情況,就要減少進食次數。如患有感冒或腸胃炎的人士,應等待相關症狀消失後再續食用。

坐月只是一個生理階段,大多數媽媽都能順利過渡,心理上的不適,可多向親朋好友傾訴;如有較大生理上的不適,就要儘快就診處理,病向淺中醫。在此祝願媽媽們身體健康!

 

如有疑問,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。

更多孕產資訊,請按這裡!

2021年4月27日星期二

【婦科雜病】婦科檢查話我卵巢有水囊,點算好?生理性、病理性卵巢囊腫要分清~~

卵巢水囊

毫無徵兆之下,照超聲波發現自己卵巢有水囊(Ovarian Cyst),相信各位姐妹一定很驚訝。但請不要過份擔心,絕大多數水囊都屬於良性,除非水囊大於5cm,否則對身體並沒有嚴重影響


「卵巢水囊」其實只是俗稱,泛指「卵巢囊腫」的內容物是清稀的液體,囊腫內積存了水狀物質,就像裝了水的汽球一樣。

 

而「卵巢囊腫」分為多類,最常見的是功能性囊腫。隨著女性的月經周期,卵巢會有濾泡期、排卵期、黃體期、月經期等不同變化,卵巢排卵後,有些濾泡不會立刻消失,而逐漸長大形成囊腫,又分為「卵泡囊腫」「黃體囊腫」。正常生理過程中,產生的濾泡通常不超過1cm,但有時候因代謝異常,出現1-2cm的濾泡,則常以「水囊」稱之。這種生理性的囊腫,一般會自行消失,對身體無特別影響。

 

卵巢除了功能性囊腫,其他囊腫為病理性囊腫,由卵巢細胞異常增生所致,不經治療,很少會自動消失,其中包括:

 

1.          「囊腺瘤」-由覆蓋卵巢外表面的細胞形成,灌滿水質漿液或黏稠液體,可分為「漿液性囊腺瘤」及「黏液性囊腺瘤」,有機會逐月增大

2.          「皮樣囊腫」-俗稱「畸胎瘤」。

3.          「子宮內膜異位囊腫」-俗稱「朱古力瘤」。

 

「卵巢水囊」定義包含「卵泡囊腫」、「黃體囊腫」及「囊腺瘤」。2cm以內的水囊通常可自體吸收而消失;而3-5cm的水囊,醫生一般會建議再相隔一段時間覆診,觀察水囊大小變化;5-6cm的水囊,因有破裂的可能性,比較危險,因此一般會建議進行手術

 

卵巢水囊在中醫學屬「癥瘕」、「腸蕈」的范疇,本病的發生多因寒涼傷於衛氣,水濕積聚不散,濕濁和痰飲阻滯胞脉,蓄之日久,痰瘀互结形成。水囊的治療原則為調和氣血、利濕化痰、消癥散結,以疏通阻塞的地方,令囊腫慢慢縮小消失。常用的中藥方劑有「桂枝茯苓丸」、「五苓散」、「少腹逐瘀湯」等。可按需要配合針灸治療。一般治療兩個月已有可能縮小或消退水囊

 

水囊的形成與病人素體體質有關,容易復發,即使決定進行手術,也可以在手術處理後透過中醫調養,減低復發機會

 

預防調護方面,飲食上應戒除生冷、寒涼之品,起居注意禦寒,避免經常逗留在寒濕的環境,並多做運動,以減少濕氣在體內淤積,日久形成積塊。

 

如有任何疑問,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。

2021年4月12日星期一

【月經不調】點解每次黎月經都頭痛?可以點舒緩?

月經頭痛

不少女性每逢月經前後,會出現頭痛、頭脹情況;有些則平常已有偏頭痛,在月經週期加重,嚴重影響心情及工作表現。這種頭痛呈週期性,在經期或經期前後發作,稱為「經行頭痛」,屬於經前綜合征(premenstrual syndrome, PMS) 範疇。若只是偶然發生一次者,不屬本病討論範圍。

 

月經期間,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減少,影響腦部神經傳導系統;子宮內膜會分泌前列腺素,造成腦部血管收縮;同時間,血清素分泌減少,降低神經對痛覺的閾值,月經期的各種荷爾蒙水平變化,引起了頭痛發作。接近更年期時,荷爾蒙水平的波動較大,頭痛可能會變得更加頻繁和嚴重。臨床上,西醫一般會對症治療,開立止痛藥以緩解情況。

 

在中醫角度,「經行頭痛」主要與衝任氣血有關。經行時氣血下注胞宮而為月經,如果素體肝之陰血不足,加上平時情緒緊張,肝氣鬱結,經前衝脈氣旺,容易夾肝之氣火上逆,造成頭痛;若素體血虛,經行時益感不足,血不上榮;或因瘀血內阻,脈絡不通,皆可導致頭痛。中醫治療的重點在於調理衝任氣血、通經活絡,以緩解頭痛。

 

常見證型包括「肝火證」、「血虛證」、「血瘀證」,分別採用「清肝瀉火,息風和絡」、「調氣活血,化瘀通絡」、「益氣養血,通絡止痛」等法,常用方劑包括羚角鉤藤湯、通竅活血湯、加味四物湯、逍遙散等,如夾有「痰濕」,可「燥濕化痰,通絡止痛」,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。針灸也能起到很好止痛作用,常用的穴位包括百會、風池、太陽、攢竹、絲竹空、合谷、三陰交、太衝等,可於經前3-5天針灸一次,有利氣血通暢,緩解疼痛。本病預後良好,治療以3個月經週期為一療程。

 

預防調護方面,要注意身心健康,避免月經前精神緊張,情緒不穩可加重症狀。飲食上要避免辛辣、煎炸、溫燥的食物,控制水鹽攝入,並戒酒。

 

筆者曾治一案例,20多歲女性,自開始工作起,就出現經行頭痛,第2-3天尤甚,兩顳側頭痛欲裂,左側痛甚,惡心嘔吐,即使服用止痛藥,也不能完全緩解,伴有耳鳴、腰痠、胃脹等症狀,前來就診。筆者辨證為「脾腎兩虛,氣血不足,痰濕內生」,對證給予逍遙散、歸脾湯、益氣聰明丸、半夏白朮天麻湯等加味治療,經前配合針灸,調理3個月經週期後,頭痛明顯緩解,已戒止痛藥,只偶因胃脹問題就診。

 

如有任何疑問,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。

想了解更多中醫婦科資訊,請按「查看網頁版本」。

2021年3月31日星期三

【計劃懷孕】「月經量少」會影響懷孕的機率嗎?中醫如何調理?

月經量少懷孕
月經是子宮內膜週期性生長、增厚、脫落、出血的表現,如果未受孕,增生的內膜會脫落出血形成月經。因此,不少準備懷孕的女性,都會擔心因月經量少導致難以懷孕,或者影響胚胎發育。要解決這個問題,首先要知道何謂月經量少,請參考這篇文章

 

因此,除非你有以下情況,不然均屬於正常範圍。

(1)    以往月經正常,但是月經量突然或逐漸變得比自己原來經量少很多

(2)    經期不足2

(3)    月經量一直是少於5 ml

如果有以上情況,有可能發展為閉經,必須進一步檢查明確病變。

 

月經量某程度上是子宮內膜厚度的反映,子宮內膜是胚胎著床發育的地方,厚度為8-10mm比較適宜,當內膜過薄時,胚胎缺乏良好的環境將不利於受孕,可能會導致不孕或流產。要知道子宮內膜厚度,醫生一般會安排在排卵期(假設月經週期為28天,為月經第14天)進行超聲波檢查,如果子宮內膜厚度<7mm,說明內膜偏薄。

 

常見引起內膜過薄的原因分為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,全身因素有內分泌失調,如雌激素水平偏低卵巢提早更年期點算?、孕激素不足、排卵障礙(例如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)等;局部因素有內膜損傷、粘連、缺如和子宮發育不良、畸形等。

 

人工流產手術有可能損傷子宮內膜,引起內膜變薄,需要很長時間恢復,有的患者甚至無法恢復,需要留意。如女性長期服用避孕藥,停藥後首幾個月月經有可能出現量少或者不規律情況,因此建議備孕女性早半年停用避孕藥物。(計劃未來1年受孕,應該點準備?

 

在中醫角度,月經量少主要原因有兩方面,第一是原料不足,精虧血少,導致胞宮氣血不足,無血可排第二是經血的通道受阻,例如血脈受寒凝結,造成痰濕/瘀血阻絡,氣血不暢,經血難以排出。常見證型包括「血虛」、「腎虛」、「血瘀」、「痰濕」等,分別採用補腎養血、活血化瘀、溫經散寒、化痰燥濕等方法來調經,常見方劑包括八珍湯、歸脾湯、歸腎丸、桃紅四物湯、少腹逐瘀湯、蒼附導痰丸等。中醫調理以3個月經週期為一療程,視乎情況可能配合針灸治療

 

在此祝各為準媽媽身體健康,早日懷上精靈寶寶!

 

如有任何疑問,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。

其他計劃懷孕相關資訊,請按這裡!

想了解更多中醫婦科資訊,請按「查看網頁版本」。

2021年3月26日星期五

【產後調理】懷孕後期,產後初期手麻痺、手腕痛。。。可能係「腕管綜合症」,中醫針灸可舒緩~~

產後腕管綜合症
懷孕後期及產後初期,不少媽媽會受手部麻痺困擾,手指腫脹僵硬,難以彎曲活動,嚴重時甚至感覺持續發麻及腫脹,有時半夜醒後只能坐在床旁邊甩手,很是困擾,這很可能由「腕管綜合症」造成。

 

「腕管綜合症」(carpal tunnel syndrome),俗稱「滑鼠手」,症狀包括拇指、食指、中指及無名指麻木感、疼痛甚至僵硬;正中神經分佈區的皮膚感覺減退;患手握力減退;症狀夜間加重。

媽媽們由於懷孕期間荷爾蒙分泌變化,令身體容易出現滯留性水種情況,而由腕骨與韌帶圍成的「腕隧道」,水腫時會壓迫到正中神經,引致手部麻痺甚至疼痛。除了孕婦/新產婦外,女性、頻繁使用手腕者(如包水餃人員)、手腕維持單一姿勢者(如電腦文員)、糖尿病患者、手腕曾經受傷者都是高危一族。

 

如果不肯定自己是否患有「腕管綜合症」,可以進行以下試驗。

將兩手掌的手背對手背互相施壓,讓手腕與手肘關節皆呈彎曲90度的狀態,經過3060秒,如果手部開始發麻,有痠、麻、刺痛的感覺,那就很可能是「腕管綜合症」。這動作會使肌腱拉扯,導致正中神經痠痛加重。

 

要預防或減少手腕痛,患病媽媽可以現進行手腕垂直拉筋,在手肘伸直的狀況下,藉由另外一隻手來伸展手腕的肌肉,手背垂直往上,拉到有點緊的程度,再將手腕往下,每個動作維持15-20秒,重覆5次。另外,應保持手腕和手指於正中自然的位置,避免屈曲手腕超過15度,做家務每30分鐘就讓手部休息。非急性期可以熱敷患處,每次15-20分鐘。

 

如果進行以上步驟1星期後,手腕疼痛還沒舒緩,可考慮中醫針灸或物理治療。針灸一般會在手腕局部取穴,常用穴位包括內關、大陵、手三里等。針灸能疏通經絡,改善手部的血液循環,消除腫脹,從而減輕對正中神經造成的壓迫,緩解疼痛。針刺穴位雖然不多,但通常一次已能起效。

 

「媽媽手」及「腕管綜合症」雖然同樣常見於新手媽媽,但其實是兩個不同疾病,「媽媽手」的資訊請按這裡

 

政府家庭健康服務曾拍過一段「產前產後護理──預防手腕痛」短片,值得參考

如有任何疑問,請向註冊中醫師查詢 

其他懷孕及產後相關資訊,請按這裡!

想了解更多中醫婦科資訊,請按「查看網頁版本」。

2021年3月19日星期五

【產後調理】產後手腕痛、手指麻痺。。。舒緩「媽媽手」,針灸一次就能見效~~

「媽媽手」最常見於新手媽媽、要照顧孫子的婆婆和嫲嫲,經常因為未熟習正確的「抱B」姿勢,而過度使用拇指附近肌腱,引起發炎。嚴重時連扭毛巾、扭樽蓋等簡單動作都無法完成,變得力不從心。


其實「媽媽手」的學名是「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」,由於手腕部有2條用於活動拇指的肌腱經過,2條肌腱在手腕部同時穿過一條腱鞘管道,若手腕持續勞動,令2條肌腱在管內不斷摩擦,長久下去會引起損傷發炎,導致手腕疼痛、腫脹和活動困難。

但「媽媽手」並不是媽媽的專利,一些需要長期重複使用拇指及手腕活動的職業,例如廚師、髮型師、攝影師和銀行櫃檯職員等,或經常按電話的「手機族」,都是高危人士。一般女性的發病率較高,因為女性前臂肌肉相對男性較為薄弱,骨構造相對窄小,容易造成勞損。


如果不肯定自己是否媽媽手,可以做一個簡單測試。首先用4隻手指握住大拇指,然後將大拇指盡量屈曲握於掌心,再往尾指方向擠壓,如果腕部出現疼痛或疼痛加劇,就是有「媽媽手」。


在中醫角度,「媽媽手」是筋傷一種,由局部「筋脈勞損、氣血不暢」引起,部分女性伴有「血虛,血不榮筋」情況,治療上以「舒筋和絡,理氣活血」為主,針灸能舒通經絡,對媽媽手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。臨床上一般以疼痛周圍局部針刺為主,常用穴位包合谷、陽溪、列缺、手三里、曲池、阿是穴等,一般針灸1次已能大幅緩解疼痛。有「血虛」的患者可以配合「養血通絡」的中藥,以達到更好的療效。

日常預防調護方面,手抱嬰兒時應避免過度屈伸手腕,腕關節應儘量保持正中自然狀態;並避免長時間做重複性的動作,例如扭毛巾、按電話等。平常應定時休息及進行拉筋伸展活動,以保持肌肉、肌腱放鬆。

「媽媽手」及「腕管綜合症」雖然同樣常見於新手媽媽,但其實是兩個不同疾病,「腕管綜合症」的資訊請按這裡

政府家庭健康服務曾拍過一段「產前產後護理──預防手腕痛」短片,值得參考:

如有任何疑問,請向註冊中醫師查詢。

想了解更多中醫婦科資訊,請按「查看網頁版本」。

【婦科雜病】下腹痛痛痛痛劇痛難忍??婦科急腹症有哪些?

婦科急腹症是指那些突然發生的、源自女性生殖系統的急性腹部疾病。這些情況可能會導致劇烈的腹痛,並且可能需要緊急的醫療干預,包括手術。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婦科急腹症病因。 1) 卵巢囊腫破裂(Rupture of Ovarian Cyst) 卵巢囊腫泛指卵巢上任何充滿液體的囊肿,當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