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不少女性都受乳房健康問題所困,但基於部位尷尬,未必會在發現早期求醫。本文章希望可以由淺入深,介紹各種常見的良性乳房疾病,和還有中醫的治療方法。
1) 乳腺增生(Breast Hyperplasia)
乳腺增生又稱「乳腺纖維囊性變」,是最常見的乳房問題之一,香港>70%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。乳腺增生大多影響雙側乳房,可觸及多個大小不等的條索狀、塊片狀或顆粒狀腫塊,與皮膚及深部組織無粘連,邊界不清。多伴有乳房脹痛,於月經期前後症狀加重。乳腺增生和體內雌激素水平過高、黃體酮激素過少相關,疼痛可隨情緒波動加重。
臨床上一般透過乳房檢查及詢問病史已可確診,如對腫塊性質有懷疑,可能進行超聲波或者乳房攝影術(Mammography),俗稱「夾胸檢查」,輔助診斷。
在中醫角度,乳腺增生稱為「乳癖」,主要的病機是「情志不暢,導致肝氣郁結,氣機阻滯,乳絡不通」致。治療上以「疏肝解郁,化痰散结」為主,常用的方劑包括柴胡疏肝散、四逆散、逍遙散、越趜丸等。一般服用1星期中藥已可起效,以3個月為一療程。
2) 乳腺囊腫(Breast Cyst)
乳腺囊肿俗稱「乳房水囊」/「乳房水瘤」,是乳房中充满液体的囊性结构,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,可單發或多發,大小不一,推之可動。这些囊肿通常是良性的,與雌激素水平波动相關。經期前,囊腫可能會變大,並出現疼痛或抽痛,經期後減輕。臨床上一般會透過乳房超聲波確診。
對於<1cm的乳腺囊腫一般定期檢查即可,如果增長太快或者引起疼痛不適,西醫可能考慮採用細針抽吸法把囊液抽走,並配合化驗以排除惡性病變,但抽吸術存在容易復發問題。
在中醫角度,乳腺囊腫與「肝郁脾虛,痰湿凝滞,阻于乳络」相關,治療原則與乳腺增生類同,但一般會在「疏肝解鬱」的基礎上,配合「健脾化痰祛濕」的中藥,以利囊腫的消散,常用的藥物包括陳皮、茯苓、白朮、薏苡仁、昆布等,一般以3個月為一療程。
3) 乳腺纖維瘤/乳腺纖維腺瘤(Fibroadenoma)
乳腺纖維腺瘤簡稱「纖維瘤」,可見於單側或雙側乳房,單發或多發,大小不一,狀如雞蛋,表面光滑無黏連,中等硬度,邊界清楚,推之可略為移動,不,無痛,與月經週期關係不明顯。乳腺纖維瘤一般生長緩慢,可能持續數年大小不變。
乳房超聲波檢查可以幫助確定腫塊的性質,並區分囊性和實性腫塊。而對於年齡較大的女性,乳房攝影術則更為合適,必要時可配合活檢。
乳腺纖維瘤如果無症狀且腫塊大小穩定,就不需要治療,只需定期監測。如果腫塊速增大或引起明顯不適,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手術切除,但復發的機率相當高。
在中醫角度,乳腺纖維瘤屬於「乳核」範疇,成因是「肝鬱氣滯,脾虛濕盛,痰濁內生,痰瘀互結於乳房」而成。治療上可在乳腺增生用藥的基礎上,加上「化痰軟堅散結」的中藥,譬如浙貝母、牡蠣、夏枯草、橘核、玄參、貓爪草等,一般以3個月為一療程。。
4) 乳頭導管瘤/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(Intraductal Papilloma)
乳頭導管瘤是一種發生在乳房導管內的良性腫瘤,多發於40-50歲的女性。
乳頭導管瘤可引起以下症狀:單側乳頭出現淡黃或血性分泌物;乳頭或乳暈區域輕微疼痛或不適;有時可以觸摸到小腫塊或有壓痛感。腫物增長速度緩慢,如果突然增大,可能與出血或惡性病變有關。
乳腺導管造影對早期診斷乳管內病變有較高價值,必要時可配合活檢以明確腫瘤性質。乳頭導管瘤有約8%的惡變率,所以定期復查尤為重要。
在中醫角度,乳頭導管瘤屬於「溢乳」、「乳衄」範疇,與肝脾失調相關,或「肝郁化火灼傷血絡,迫血妄行」;或「脾失統血,溢於乳竅」而導致。中醫治療對溢乳或溢血症狀治療效果良好,常用的中藥包括山楂、麥芽、仙鶴草、柏葉、側柏葉等。但中醫治療沒法消除瘤體,因此,僅記要按時復查跟進。
除了乳頭導管瘤會導致乳頭異常分泌外,「高催乳素血症」也會導致乳頭溢乳,相關文章請按這裡!
有關乳房疾病的預防調護方面,應注意以下幾點。
1) 定期檢查
25歲後每個月自行檢查乳房1次,如有異常發現,儘快求醫。另外每兩年進行一次超聲波檢查,45歲後每2年進行1次乳房攝影術。
2) 保持心情舒畅
乳房疾病和情緒問題息息相關,長期情緒抑鬱低落會導致肝鬱氣滯,乳絡不暢,形成不同乳房問題。西醫角度情緒會影響雌激素的分泌,長期的雌激素刺激會增加患上乳房疾病的機會。
3) 慎用荷爾蒙藥
有家族乳癌病史的女性,在服用避孕藥或雌激素補充劑前,應諮詢醫生的意見。
4) 注意飲食
避免攝入過多脂肪或雌激素豐富食品(如燕窩、雪蛤膏、蜂皇漿、月見草等)。
如有任何疑問,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。